想深入了解现代钢铁工业的核心技术?《连续铸钢(第3版)》由贺道中教授主编,是行业公认的“连铸圣经”。本书系统讲解连续铸钢的原理、工艺流程、设备配置与质量控制,涵盖从钢水浇注到成品钢材的全流程知识。适合冶金专业学生、工程师及企业技术人员阅读,帮你厘清连铸效率提升、缺陷预防与节能减排的关键逻辑。无论你是刚入行的新手,还是想突破技术瓶颈的老将,这本书都能为你打开通往高效、绿色炼钢的大门!
什么是连续铸钢?一文看懂“从液态到固态”的神奇蜕变连续铸钢(Continuous Casting),简单来说就是把高温钢水像“流水线”一样连续地浇入结晶器,经过冷却、凝固、拉出,最终形成具有一定断面形状的钢坯或钢锭的过程。
想象一下:钢水不再是“一锅一锅”地铸成大块,而是像挤牙膏一样,从熔炉里缓缓“流”出来,边浇边冷却,直接变成一块块规整的钢坯——这就是连续铸钢的魅力!相比传统的模铸方式,它不仅节省时间、提高产量,还能显著减少能耗和废品率。
这项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,如今已占据全球钢铁生产总份额的95%以上,成为现代钢铁工业的“标配”。而《连续铸钢(第3版)》正是系统梳理这一变革性工艺的权威教材,被众多高校和研究院所列为必读书目。
核心原理与关键技术指标:你不可不知的“连铸密码”要掌握连续铸钢,必须理解三大核心环节:钢水过热度控制、结晶器振动频率和二次冷却制度。
钢水过热度:指钢水温度比其凝固点高出的度数。过高易导致内部裂纹,过低则影响流动性。通常控制在10–30℃之间,是保障铸坯质量的第一道防线。
结晶器振动:结晶器每秒上下振动数十次,防止钢水粘附在铜壁上,避免“结瘤”或“拉漏”事故。振动参数直接影响铸坯表面质量。
二次冷却:铸坯离开结晶器后,通过喷水冷却继续凝固。冷却速度决定了组织均匀性和内部缺陷数量。科学设计的“阶梯式冷却曲线”能有效抑制中心偏析和缩孔。
此外,书中还深入剖析了连铸坯的常见缺陷类型:如表面裂纹、皮下气泡、夹杂物偏析等,并提供相应的检测手段(如红外测温、超声波探伤)与防控策略,堪称“连铸故障诊断手册”。
应用场景与适用人群:谁最需要这本“连铸宝典”?这本书不只是理论堆砌,更是一套可落地的技术方案库。它广泛适用于:
✅ 冶金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 —— 是学习连铸工艺的理想教材,搭配实验课使用效果更佳;
✅ 钢铁厂一线工程师 —— 可用于解决实际生产中的“拉速波动”、“铸坯开裂”等问题,提升现场应对能力;
✅ 企业技术研发人员 —— 涉及新品种钢开发、薄板坯连铸、全保护浇注等前沿方向时,本书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;
✅ 环保与节能项目评估者 —— 书中强调“低碳连铸”理念,对比不同工艺的吨钢能耗与碳排放数据,为绿色转型提供参考。
⚠️ 特别提醒:初学者若无冶金基础,建议先了解基本的金属学知识,再精读此书。书中虽有插图辅助理解,但专业术语密集,需耐心研读。
选购建议与种草推荐:如何选对版本?值不值得买?目前市面上存在多个版本的《连续铸钢》,但只有贺道中主编的第三版具备全面性、权威性和时效性。相比前两版,第三版新增了:
新型电磁搅拌技术的应用案例
微合金化钢的连铸控制要点
人工智能在连铸过程预测中的初步探索
推荐购买理由:
• 出版于2020年,内容覆盖近五年技术发展;
• 由原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成员编写,实战经验极强;
• 中文版语言清晰,逻辑严密,适合非英语母语读者。
价格区间:约¥98–145元(电商平台/高校出版社官网),性价比极高。作为一本专业工具书,一本足以用十年以上,强烈推荐给从事钢铁行业的从业者。
适合人群:冶金学子、连铸车间主任、研发岗工程师、职称评审材料准备者。
❌ 不适合:纯外行或只想“快速入门”的用户,建议搭配通俗读物共同学习。
《连续铸钢(第3版)》不仅是贺道中教授多年科研与工程实践的结晶,更是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进程的真实写照。它既是一座知识灯塔,也是一把打开高效绿色冶炼之门的钥匙。无论你是站在炼钢厂的高炉前,还是坐在图书馆翻阅文献,这本书都能让你在纷繁复杂的工艺参数中,看清那条通向高质量钢材的清晰路径。
如果你正想深入了解“钢铁是如何诞生的”,或者希望在岗位上实现技术创新,这本书,值得一读,更值得收藏!
2025-09-11 21:00:57
2025-09-11 21:00:56
2025-09-11 21:00:55
2025-09-11 21:00:53
2025-09-11 21:00:52